與友人論孝親之道     中六甲  許珮錡

 

小燕子:

 

美國的生活如何?前幾天美`國發生七級大地震的消息可把我嚇壞了,猶很幸你居住的城市並沒有受到嚴重的破壞,不然我可不知道要將這封信寄往哪裡了。

 

最近經常在報章看到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報道,甚麼「逆子拳毆老父」、「失常子斬殺慈母」、「神經女滾水淋母」、真是世風日下,道德淪亡。孝順父母乃中國長久以來的美德,有謂「百行以孝為先」,我們中國人當重視「孝」。

 

孔子弟子問孝的記載最多,孔子的答覆是因人而異,如子夏問孝,答以「色難。」孟武問孝,答以「父母唯其疾之憂。」子游問孝,答以「不敬,何以別乎?」以上雖答覆不一,大概禮與敬是孝的先決條件。

 

禮記祭義篇稱:「居處不恭非孝也,事君不終非孝也,蒞官不敬非孝也,朋友不信非孝也,戰陣無勇非孝也。」可見孝的範圍,非常廣闊,除事親外,事君、作官、交友、打仗都包括在內。

 

專門講孝的有孝經。有所謂「孝者天之經也,地之宜也,民之行也。」有所謂「夫孝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。」孝經對於孝的意義和重要性,說得非常清楚。中國歷代皇帝常主張以孝治天下,有所謂「求忠臣於孝子子門。」有所謂「移孝作忠。」孝道的提倡,對於中國社會導生安定力,迄今尚為外國人所津津樂道。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的闡述之中提出:「講到孝字,我們中國尤為特長,尤其比外國進步得多。孝經所講孝字,幾乎無所不包,無所不至。」

 

孔子曾經對他的弟子子路說:「啜菽飲水,盡其歡,斯為之為孝。」意思即是父母在世的時候,也許只能吃點豆子或雜糧熬的粥充饑,只能喝些清水解渴。但是如果做兒子的能使父母親精神獲得滿足,生活得非常愉快,這就足夠稱之為孝了。世間很多人對父母物質上的供養倒也夠得上豐厚,但子女沒有敬愛的心意,又怎能算是盡考呢?

 

曾子曾經說:「孝有三:大孝尊親,其次弗辱,其下能養。」

意思即是,孝有三等,最偉大的孝,是有大功大德,造福人群,自己受人崇敬,進而也使父母之名得顯揚於後世。其次,是自己立身於社會之中,兢兢業業,以品德自持,終身沒有任何讓人指責批評的汙點,也沒有為父母帶來羞辱的名聲。最次一等,那就是能做到盡心奉養父母而已。一般人對於孝的認識,往往僅止於奉養父母的觀念,不知道在孝養雙親以外,原來還有許多更重要的工作要做,還有更高的境界和層次。孝的活動範圍,也並不私僅限於我們與父母之間而已。當我們立足於社會之中立功德,為廣大群眾謀福利,也都是孝的擴張與伸延。

 

樂正子春曾經說過:「天子所生,地之所養,無人為大。父母全而生之,子全而歸之,可謂孝矣。」又謂「今予忘孝之道,是以有憂色也」,意思即是父母完完整整地把我們生下來,直到我們死的時候,我們也能完完整整地歸還父母,能做到這樣,就可稱為孝子。就實質而言,是指思想行為沒有任何值得羞愧見不得人的地方。人之所以了不起的地方,就在於人能做到這樣完完整整的孝。

 

經常聽到人說「好漢做事一人當」、「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」,說出這些話的人,並不能稱之為孝子。因為當受到傷害時,也許自己並不在乎,但是愛自己的父母卻會因此而深感痛苦,擔心不已。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可毀傷,這一類的話,是用以警醒人們對自己的行為多加小心。

 

禮記中,詳細列明子女應如何對父母,有為「孝子不服闇,不登危,懼辱親也」,「父母有過,下氣怡色柔聲以諫。諫若不入,起敬起孝」,又謂「父母唾洟不見,冠帶垢,和灰請漱;衣裳垢,和灰請澣;衣裳綻裂,紉箴請補綴。」又謂「凡為人子之禮,冬溫而夏清,昏定而晨省,在醜不爭」。由此可見,孝的覆蓋範圍實是非常之大。

 

跟你談了這麼多有關孝的東西,希望你能有所得,並做一個真正的孝子。期待你的回信。

身體健康!

珮錡

 

一九九九年十月十六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