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門宗教發展   六乙  馮惠珊

早在十六世紀澳門已成為葡萄牙殖民地。在這之前,大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,洋人很難接觸中國。自葡萄牙人登陸澳門,澳門便成為亞洲首個重要的傳教聖地。

首先,不可不提的是大三巴。它是首間聳立於澳門的天主教堂。大三巴前身為聖保祿教堂。一六零二年 由一名義大利神父設計,一六零三年,由日本工匠協助興建,於一六三七年竣工。很不幸,聖保祿教堂先後發生了三次大火。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發生於一八三五年,整座教堂陷於一片火海中。令人震驚的是,大火並未吞噬整座教堂,教堂的前壁依然倖存,成為如今著名的大三巴牌坊。在當時,聖保祿教堂發揮三個作用:第一,它讓一些西方神職人員在此傳播福音;第二,讓當地的天主教教徒在此祈禱誦經;第三,讓傳教士在此學習中文。在大三巴之後是天主教藝術博物館,該館展出一些十六世紀的宗教物品及油畫。所有展品均由當地的教會捐贈出來的。

媽祖廟座落澳門海灣,面向對海灣仔。當時澳門是一個小漁港,漁民供奉天后娘娘。廟內的天后娘娘也是面向大海,意思是漁民出海捕魚,天后娘娘一直看守著他們直至安全歸來。澳門的英文名也是源於媽祖廟。葡萄牙人當時於媽閣登陸,一名葡萄牙人問當時的一名婦女此地為何名,那名婦女說:「媽閣!」因此澳門又名「馬交」。

馬禮遜教堂也是澳門一著名的基督教堂,此教堂為紀念馬禮遜牧師而興建。此教堂原先僅以竹和木材搭成,後來重建後,教堂內均設有基本 設備。透過門口向教堂內張望,可見到一幅玻璃壁畫。上有「十字架」和一本聖經,聖經上面寫著「太初有道」,這一句經文錄自聖經《約翰福音一章一節》。教堂後院是安葬馬禮遜牧師及其家人和另外一些牧師的墓地。在馬禮遜牧師墓旁豎立一塊紀錄他生平事跡的名碑。馬禮遜牧師是由倫敦差會派遣到澳門。他自小喜愛研習中文,他藉著東印度公司的翻譯員身份來到澳門,繼續學習中文並且翻譯了第一本中文聖經。其後他培育出中國首兩位華籍傳教人士 梁發、蔡高。另外,馬禮遜牧師著有《華英大字典》和創辦澳門的英華書院。馬禮遜牧師的貢獻不僅影響澳門,也影響了中國和香港。

澳門這一片地方,不僅融中、葡文化,還揉合天主教、道教和基督教等宗教文化。澳門的宗教與澳門共渡滄桑。